当前位置:首页>>检察风采
检察风采
《我们仨》的感叹
时间:2019-05-08  作者:  新闻来源: 【字号: | |

《我们仨》的感叹

   像冬日透过窗户爬上身的暖阳,像炉边打盹儿的小猫,像深山平原里的一缕炊烟。杨绛先生的文字总让人觉得贴近生活,温馨且有力。

  2003年出版的《我们仨》,充满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家的回忆的书,让人身陷其中,久久难以忘怀。普通平常的话语能够阐述出如此这般深厚缠绵的感情,令人敬仰敬佩。真挚的情感并不是华丽的辞藻堆积出来的,一本朴实无华的好书就能令我读到伤心处自然落泪。这本书里的亲情给了我深刻的印象,震撼人心。杨绛先生的笔下,以一个老人随着年纪的增长对生活的理解特别而又深邃的三个层次不同的精神状态描绘了两个梦与往昔追忆。

  这本书分三部。第一、二部杨绛先生给了我们两个梦。从生活着手,生活中的小细节记述地十分细致。杨先生对生活的热情源自于家人,在那个令人恐惧与不明朗社会境况里,她对家庭的坚定信念形象突出。在古驿道上,一家人相聚又离散,更是每个家庭会经历的。随着女儿圆圆和丈夫钱钟书的离去,杨先生将三里河的家比作客栈。简单的语言透露出内心的孤独与对相亲相爱的家庭的怀念,此时,坚强的杨先生也只是一位孤单的老人。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其实看到这儿,基本上就能体会为什么杨先生这本书为什么叫做《我们仨》。第三部分记述了杨先生与丈夫结婚后的故事,从一个家庭的组建到结束。1997年女儿因病去世到1998年钱钟书离世,曾经的温暖的家的居所也变为了杨先生口中的客栈。就像她所说的“我还在寻觅归途”,我深受感触。曾几何时,我也曾眺望未来,也想到过当我垂垂老矣是否还会爱人伴身边,家人还在。

 

微信图片_20190508143248

 

 

 

 

 

 

  九十多岁的杨先生同时历经爱人与亲人的离去,但她没有倒下而是坚持用她的力量维护好自己身体健康的同时照顾好了钱钟书,料理好了女儿身后事,亦做到了走在丈夫之后。在经历如此悲痛之后,用平淡的言语向我们讲述了这一切。这生死别离,我们似乎能体会却又无法完全体会。隔着纸张,内心的痛楚化为眼泪,伴随杨先生笔尖的移动而落下。我们仨,不仅是指杨先生、钱媛和钱钟书之间的亲情,更有杨先生和丈夫之间的伉俪情深。这本书本来是由钱媛起草,最终却由母亲杨绛完成。从根本来说,一家人的思想与观念大体是一致的。父亲钱钟书以身作则,艰苦奋斗、苦中作乐,给成长中的钱媛作了很好的榜样。在这部回忆录中,生活中每一琐事都能够体现。

  在杨绛先生的人生观中,努力与勤劳必不可少,努力与回报是成正比的。他们与世无争、淡泊名利,却与世上只争在一起的时光。在英国那段时间,杨先生回忆,日常只和钱钟书坐在图书馆中看书,只当是享受。这便是他们的小时光,简单纯粹,困境之中只觉得有相聚的时光便很幸福。这就是所谓的知足,又可以延伸到我们的幸福观。幸福是什么?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同,处在不同的环境对幸福的定义也不同,或许只有一个标准——知足长乐。

 

  在我看来,杨绛先生并不是一位看明世事、道理清晰明了的文人,她撕心裂肺而感慨强烈的文字更让我明白她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与妻子。总之,在世上活着要通透也要真切。

雨山区人民检察院  黄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