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检察风采
检察风采
父亲的责任
时间:2018-10-09  作者:  新闻来源: 【字号: | |

    为了学习教育小孩的知识,我近来到市图书馆借了很多育儿书。先不谈书的内容如何,我在借书这件事中有了一些意外的发现。首先,对比那些我作为第一个读者的半新不旧的学术类的书,育儿书的借阅率是非常高的,从书中粘贴的登记卡上密密麻麻盖着的日期章可以看出来,从书被翻的破破烂烂甚至不得不用透明胶带粘起来的样子也能一眼得出结论,的确,我们中国人是非常重视子女教育的。另一个发现可能不太美好,这些受欢迎的育儿书,除了因多次被借阅的自然折损外,从头到尾的书页上被乱七八糟划了很多的线,写着各种的批语,墨色新旧不一,遭受了不知道多少次毒手。有本书中讲到家长怎么和老师沟通的那一页,被人撕了去,想必这位读者一定是见到这项宝贵的秘术而喜不自胜,将纸页带回家贴身收藏,时不时偷偷拿出来细细揣摩,加以活学活用吧。    

    我借到的这本书--《父亲的责任—文化名家谈青少年教育》,却有些不同。先前借的人不多,划线批注什么的虽然也有,但只是在前面几页,可能是不太对家长们的胃口,看了几页被弃的原因吧。 但这其实是一本好书。看看书中收录文章的作者:鲁迅、蔡元培、胡适、梁实秋、陶行知……他们,可是不会把鸿鹄念成鸿浩的!          

    这本书所选的文章,大多是活跃于民国时的文化名家们在五四运动到抗战胜利前这个时间段所写。那是动荡的年代,是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年代。书的前言中写道:“那些在不同领域极有影响的大家、权威、都十分关心青少年教育,都曾为青少年、为孩子撰写过文章,甚至亲临学校、集会作讲演、报告。以二十年代开明书店创办的《中学生》杂志为例,在这本面向中学生的读物上,可以找到当时几乎所有的第一流的名家为孩子们撰写的文章。这在今天恐怕是不可想象的一件事”。 的确,书中所收录一些文章中,所流露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对孩子赤诚的爱,让人深深感动。比如鲁迅先生的这句:”自已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这样的金句,书里面有很多。又比如丰子恺先生的这段:”黑奴红种相继尽,唯我黄人酣未醒。亚东大陆将沉没,一曲歌成君且听…我们学唱歌,正在清朝末年,四方多难,人心动乱的时候。先生费了半个小时来和我们解说歌词的意义。慷概激昂地说,中国政治何等腐败,人民何等愚弱,你们倘不再努力用功,不久一定要同黑奴红种一样。先生讲时声色俱厉,眼睛里几乎掉下泪来。我听了十分感动,方知道自己何等不幸,生在这样危殆的祖国里。“这些词句,作为八十多年后的今天的读者,我在读时也不由得为之动容。     

    读这本书,让我深深慨叹的还在于:先贤们在七十多年前指出的青少年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到现在也没有解决,甚至更严重了。比如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比如解放小孩子的双手,比如升学与就业,比如对唯分数论的批判……更让我想起了我七岁的儿子考到一百分时的得意洋洋和没考到满分时的沮丧。特别是陶行知先生关于解放儿童时间的这段:现在中学校有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日间由先生督课,晚上由家长督课…还有多少时间去接受大自然和大社会的宝贵知识呢。赶考首先赶走了脸上的血色,赶走了健康,赶走了对父母之关怀,赶走了对民族人类的责任…等等,何等的犀利!何等的贴切今天的现实!         

    这本书还有一个特色是内容很丰富,品德培养、素质教育、读书方法,涵盖青少年教育的各个方面。书中的很多东西,不光适用于去教育引导青少年,对已经为人父母的成年人加强自我修养也很有指导意义,具体不多说了,相信只要认真读一遍,定会大有收获。         

    最后一个让我觉得有意思的是,这本书的编者知识水平也是极高的,表现在每篇文章后面编者所写的“责任感言”里。比如《伟大与渺小》这篇文章里,作者臧克家写道:和伟大相比,我喜欢渺小,我想提倡一种渺小主义“。而编者这在随后的责任感言中写道: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诗人(指臧克家)的理想依然在负重前行。也许等到一天,伟大的终究伟大,渺小的不再渺小,诗人的追求和希望才会真正地达到。细细品味作者与编者穿越历史的思想碰撞,这不正是读书的大乐趣吗?比如在本书第五辑:读书经验谈“里,编者首先收录了蔡元培先生的文章《我的读书经验》,文章第一段是这样的:”我自十余岁起,就开始读书,读到现在,将满六十年了,中间除大病或其他特别原因外,几乎没有一日不读点书的,然而我没有什么成就,这是读书不得法的缘故。“编者随后又放上了郭沫若的文章,题目同样也是《我的读书经验》,这篇文章开头是这么说的:读书读到五十七岁了,当然有些经验可谈,希望对于读者能供一些参考。编者在郭老的文章后面评论道:“郭沫若在的开头一段,当仁不让地写出了其文学创作的成就,这似乎与蔡元培的文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文如其人的偶合与解放后郭沫若的立场转变似乎做出了进一步的铺垫和说明。"编者这么个做法,也是挺好玩的。         

    说了这么多,似乎没说到关键问题:父亲的责任,到底是什么?我想,这个问题还是要让读者通过读这本书,思考自已的答案。